INTRODUCTION TO THE INSTITUTE
HISTORICAL FOOTPRINTS
造就輝煌的超聲醫學科發展史
我國醫學超聲診斷研究起始于上海,發祥地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自1958年創新應用于臨床以來,已逾六十載。醫學超聲診斷技術已在全國推廣并不斷發展,成為醫學影像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影像診斷方法。六院,也被譽為中國超聲診斷的發源地,是超聲診斷人才培養的搖籃。
一、中國超聲診斷技術的創立
(一) 中國超聲診斷技術創立探索者———安適
20世紀50年代后期,全國掀起了群眾性技術革新運動,上海六院的先輩們,以敏銳的眼光、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科學務實的作風創立了超聲診斷新技術從而轟動整個醫學界。
安適,浙江定海人,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愛國企業家安子介胞弟,1956年受聘于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組建攝影室并負責醫學情報資料工作。他精通六國外語,學識淵博,修養儒雅,思維敏捷,善于捕捉靈感,有擴散性求異思維特質且求精務實。在當時追求技術革新,向科學進軍的特定年代, 他也滿懷激情思考著“該用什么向黨獻禮”。1958年夏秋時節,家住靜安寺附近的他,在路過南京路“四新”展示陳列展覽櫥窗時,看到了櫥窗里擺放著一臺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吳繩武工程師1955年研制生產的Ⅰ型工業超聲探傷儀,他興奮不已。因為,他曾看到過一篇國外關于應用工業超聲探傷儀(A超)診斷疾病的報道。那時江南造船廠用超聲儀來探測檢查鍛壓的船用鋼軸有無內傷和氣泡,借以保障質量,因為介質不同或者介質密度不一,反射波就會有差異。那么是否可以試用這個超聲探傷儀來探測人體病變呢?他旋即返回醫院(當時上海六院位于北京西路1400號)向領導匯報,想用吳工研制的儀器診斷疾病,得到了朱瑞鏞院長的大力支持,院長及時通過婦產科員工家屬和對方軍代表聯系,借用了江南造船廠的設備進行人體試驗,并請吳繩武工程師來六院指導儀器的使用。
(二) 中國用于人體診斷的第一臺犃型超聲儀
最先用超聲探傷儀試測人體的部位是下肢,發現人體軟組織與骨骼反射波明顯不同,而含液體器官與周圍組織也類似。1958年9月,研究發現病灶波形明顯不同于正常組織波型,這是超聲診斷第一次在我國醫學領域的應用。其后,朱瑞鏞院長調集人員,由醫院斥資5000元購買了 一臺江南Ⅰ型工業探傷儀,成立超聲研究小組,對多種疾病進行探索性診斷。他們與吳工一起改進了適合人體使用的探頭,這就是中國用于人體診斷的第一臺A型超聲儀。正是因為敏銳、執著與專注的安先生和朱院長的“慧眼”使得超聲診斷迅速應用于中國臨床。朱瑞鏞作為上海市立第六人民醫院院長,在得知這一設想時并沒有拒絕超聲診斷這一新生事物,反而是大力支持并加以培育。
安適作為中國超聲診斷核心奠基人,被周永昌教授譽為中國超聲診斷第一人。
(三) 我國超聲診斷第一個由政府批準的超聲波研究室及上海市超聲波醫用研究小組———科技攻關協作組的誕生
上海市立第六人民醫院診斷超聲成功應用于臨床的訊息不斷傳出,1958年底已累計病例200余例,同年12月,不時有其他醫院人員慕名前來參觀。1959年1月27日《新民晚報》對上海六院超聲醫學研究成果“用超聲波探查癌腫”作了正式報道,轟動了整個醫學界,從而揭開了開啟中國超聲診斷技術劃時代的序幕。一時間引起許多兄弟醫院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此后廣慈(瑞金)醫院、新華醫院、仁濟醫院和腫瘤醫院等相繼也開展了超聲診斷的研究,并都去江南造船廠邀請吳繩武工程師到醫院指導,致使吳工程師忙不過來。同年4月初朱瑞鏞院長向上海市衛生局建議并組織了上海市各大醫院和有關工廠的超聲診斷研究人員一起成立了超聲診斷研究協作組,在當時的北京西路1400號一棟灰白色小樓的二樓東北角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由政府部門批準的超聲研究機構———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超聲波研究室以及依托該研究室的上海市超聲波醫用研究小組———我國超聲診斷新技術全市性第一個科技攻關協作組。上海市超聲波醫用研究協作小組由朱瑞鏞院長任組長, 開始由放射科副主任儲鳳梧兼任秘書(不久后由周永昌接任秘書)。協作組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領導組,由各單位領導組成,根據需要每1~2次不定期召開會議,其任務是制定研究方向和協調關系(周永昌主治醫師參加了同年5月14日的領導組會議,該次會議要求技術組根據醫院的特點明確分工,定期開展活動,及時交流)。二是超聲技術組,技術組又分為超聲診斷組和儀器組兩部分: 超聲診斷組每周碰頭一次;儀器組的任務是接受領導組和診斷組提出的要求,研制和改進超聲診斷儀供臨床試用。協作組單位包括最先的五院二廠: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包括上海醫專)、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瑞金醫院)、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江南造船廠和國營精密醫療器械廠,而后擴展至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華山醫院)、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第二軍醫大學和宇宙醫用儀器廠。 協作組成員定期開展活動。每周五在市六醫院小樓二樓超聲波研究室辦公室聚會,請吳繩武講超聲理論知識,小組成員切磋各自的工作經驗與疑難問題,探討解決方法,對超聲的應用起到普及推廣作用。為了進一 步加強研究協作組的領導和協調,強化超聲技術和臨床的結合,1960年1月,院長指派從事泌尿超聲碎石的周永昌醫師正式調入由上海市衛生局批準的超聲研究室,任副主任(1965年升為主任)并正式任協作組秘書。
當時的六院超聲波研究室組織框架較為齊全,下設臨床、儀器、聲學實驗和資料4個組,共有研究及輔助人員9人。
二、上海最早超聲診斷研究機構的豐功偉績
(一) 短短兩三年內創造的幾個我國第一
上海市超聲波醫用研究小組成立后,各醫院也相繼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室(或工作室),探索開發了許多實用可推廣的應用技術。在朱瑞鏞院長直接領導下,周永昌作為小組的實際領導人和協作組安適等主要骨干成員一起,以強大
的組織協調能力、務實的作風,不負眾望,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工作,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創造了許多我國第一:第一篇超聲診斷系統性論文于1960年1月3日正式公開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1960年第1號期刊上,《中華醫學雜志》編輯部為此寫下了激情洋溢的編者按;1959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舉辦的第一屆超聲學術會議在武漢召開,安適作為正式代表在大會上做了題為“超聲波臨床診斷應用的初步報告”。這是第一篇關于超聲診斷的系統性論文大會報告(該論文也刊載于上海超聲診斷研究協作組1960年7月內部出的第一輯《超聲診斷論文集》)。 該次會議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全國各地代表紛紛前來上海六院等單位參觀,由于接待工作應接不暇,于是周永昌等產生了辦學習班的念頭;六院于次年舉辦了我國第一個超聲診斷訓練班。同時編輯內部刊物,而后出版我國第一部超聲診斷學著作(于1960年底寫成,1961年7月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供學員學習;作為衛生部超聲培訓基地,受衛生部委托又舉辦了4期超聲診斷訓練班,為我國超聲診斷技術的早期應用和推廣培養了第一批種子人才,這些種子人才又繼續在各省市連續開辦培訓班。超聲診斷新技術如星火燎原般席卷了整個神州大地,解決了許多基層醫院常見病的診斷問題。 上海六院被譽為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和超聲診斷種子人才培養的搖籃。
(二) 中國臨床超聲診斷醫學獨立建科的發祥地
我國A型超聲診斷技術應用始發于上海六院,一開始就不隸屬于放射科,而獨立建立工作室, 從事的人員多是臨床學科或理療室的醫師,這種新技術診斷工作模式后被全國各省市醫院復制。 A超時期形成的科室設置、知識儲備和人才儲備為改革開放后超聲影像學新技術引進及迅速消化、 為超聲學科的相對獨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上海六院被譽為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人才培養的搖籃。60年來,在國家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和全國兄弟省市幾代超聲人艱苦奮斗,中國診斷超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式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建制的三級學科,其標志性事件是超聲影像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超聲??谱≡横t師規范化培訓和研究生超聲醫學學位的單列。 我國超聲的這種獨立建制,明顯不同于國外超聲隸屬于放射科,即使改革開放后,這種建制也并沒有被同化,而是繼續以原有模式前行,但又不斷吸收國外新技術,也吸收兄弟影像科室先進經驗來完善自己,豐富自己。 這種獨立建制特別適合于中國國情。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又是發展中國家,由于超聲對患者及醫生無輻射,實時顯示,并且相對易于移動,設備價格相對不昂貴,十分適合于廣大城鄉診病、篩查等廣泛應用。我國的這種獨立建制,十分有利于超聲診斷的規模應用和快速發展。目前我國超聲執業注冊醫師已經超過了放射影像學科,而成為影像學中注冊醫師最多的學科。超聲影像診斷已普及到社區醫院,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國也是超聲診斷裝機量最大、超聲綠色技術受益人群最多的國家。 追溯我國超聲學科的發展軌跡,上海六院是創造奇跡的地方。上海是我國臨床超聲獨立建科的雛形發祥地,這是上海對全國的超聲學科發展的最大的貢獻。
三、早期超聲學科發展的關鍵性人物
(一) 在超聲診斷發展開創時期不可忘卻的重要推動者
回眸往昔,1958至1965年對于中國超聲醫學事業的發展來說,是突飛猛進的一段時期,而在這其中不得不感謝的是給予信任和幫助的三位領導,他們是之前屢次提到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朱瑞鏞,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周誠滸以及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應崇福。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大力支持,才使得中國超聲診斷在那段時間發展得如此迅猛。朱瑞鏞后任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對新生事物有敏銳的眼光,看準超聲診斷是一顆好苗子,大力支持,加以培養, 緊抓不放。他是我國超聲診斷協作研究和超聲科室獨立設置的創導者,在上海老一輩醫學專家
中有著崇高的威望。周誠滸是國內知名的眼科專家,1963—1965年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期間,對超聲診斷十分支持和重視,為了支持召開全國第一次超聲診斷會議,他撥出2000元經費用于辦會(在那個年代是一筆巨款),派出全套會務人員,租用錦江飯店小禮堂,用高規格召開超聲診斷學術會議(1964年7月),邀請全國有關學者參加會議,這些舉動足以顯示周誠滸對于中國超聲醫學事業發展的支持和接納。不僅如此,周誠滸是最先一批使用超聲診斷來解決一 些眼科疾病診斷問題的專家,1965年他和周永昌攜帶了5MHzA型超聲儀赴廣州為越南主席胡志明眼疾會診。應崇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超聲學奠基人(超聲學屬聲學領域范疇,超聲醫學是超聲學的重要分支,超聲醫學包括超聲理療康復、超聲治療、超聲診斷)。1959年在武漢召開的超聲學術會議和1960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超聲學術會議,都是由應崇福和馬大猷組織召開。1962年的全國超聲檢測會議以及1964年的全國超聲應用會議都把超聲診斷作為會議的主要內容之一。“文化大革命”后學會活動恢復,由于超聲診斷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尚未成立全國性學會,所以多次學術會議都以應用聲學學會名義召開,并由應用聲學學會撥發會議經費,這都離不開應崇福的支持與幫助,也正是由于這些舉措,對日后超聲診斷的發展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 中國超聲診斷醫學學科發展核心奠基人
中國超聲診斷奠基人周永昌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名譽主任、終身教授,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超聲醫學培訓中心主任。歷任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生物醫學超聲工程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應用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副會長,上海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超聲診斷學會主任委員,《中國超聲醫學》《應用聲學》雜志副主編等職。他是學界泰斗,名醫大家;他德高望重,在業界口碑極佳,是我國超聲診療界名副其實的楷模。他是中國超聲診斷先驅、超聲診斷學科創建核心奠基人、超聲醫學教育家。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傾心于超聲教育、人才培養、學科發展和技術拓展應用,他親力親為堅持舉辦40余年全國超聲診斷學習班(進修培訓班)的鍥而不舍執著精神激勵著后輩們,他為我國超聲醫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彪炳史冊。他取得過許多榮譽,曾被評為“中國十佳超聲醫學專家”,在美專 記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醫學超聲學術會議及全美超聲學術會議上榮獲“超聲先驅者”獎等,這些榮譽不但沒有使他停滯不前,更使得他在超聲診斷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他于1979—1988年擔任上海醫學會超聲分會會長,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他作為學科帶頭人加強學科建設,學術活動,擴大對外交流,大力發展普及超聲事業,培養了一批目前活躍在中國超聲診斷領域的頂尖人才,也帶動提升了整個上海超聲界的學術地位。在他的積極倡議大力支持下,上海超聲診斷會診中心終于落地。會診中心聚集了當時上海超聲診斷領域幾乎所有的名醫大家,落址在上海當時的偏遠地區(大楊浦),為解決附近廣大患者就醫難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光輝的一生可用一首詩來概括:
而立懸壺,援朝濟人,開辟醫學專業新領域;
不惑傳道,著書授課,哺育桃李芬芳遍杏林;
耳順立業,蜚聲海外,奠基中國超聲成大家;
鮐背耕耘,堅守一線,服務萬千百姓為楷模。
四、超聲學科發展其他重要紀事
(一) 原創性科研工作,成就輝煌
回到之前的超聲診斷歷史長河中,除了論文的發表、學習班的舉辦,新儀器的研發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1961年以原上海醫學??茖W校陳藝生老師為主的超聲醫學研究室儀器組,研究成功較為成熟穩定的人體用A型超聲診斷儀及探頭,取代了原來的工業探傷儀,這是我國最早的較為成熟的醫用超聲診斷儀。1962年又研制成功了 M型超聲儀,并成功地用于早期妊娠胎心搏動的描記,獲得閉經第41天早期妊娠的胎心搏動曲線,并于1964年在《中華婦產科雜志》上報道,較國外的同樣報道至少早3年。此項研究被列為國家科研成果,編入1965年科研報告(編號0876)。1963年用工業探傷儀建立脈沖反射比較法超聲測量人體組織的聲速,并于1965年發表于《聲學學報》, 為國內人體組織聲速測量人體組織的聲速的最早報道。1963年研制成功連續波多普勒超聲儀,用于血管和妊娠的探測。1964年與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協作,將機械掃描BP型超聲診斷儀用于臨床診斷,圖像質量較高。1965年研制成功晶體管便攜式A型超聲診斷儀,在巡回醫療中為郊區(奉賢)農民作床邊診斷。
“文化大革命”期間科研工作暫停,周永昌被調回泌尿科工作,陳藝生前往上海第二醫學院工作,一部分人員支內去貴州。研究工作受到影響,但留下的人員仍堅持日常業務工作。從1966至1972年,在原來研制成功的A型探頭基礎上,成批生產診斷用A型探頭,提供給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為該廠生產的超聲診斷儀配套,先后供應萬余只探頭。1977年研制成功聚焦型單探頭,先后供應綿陽等地超聲儀器廠供機械扇掃超聲儀配套,共供應數千只。1977年由聞惲牽頭編寫《超聲心動圖圖譜》,以上海市超聲醫學研究組名義內部出版,被列為上海市醫藥衛生科研成果?,F在回首 “文革”那段時期,雖然醫療臨床工作和科研都停滯了,但是厚積而薄發。1978年后超聲研究室重新恢復,周永昌任主任,開展B型實時超聲顯像,醫院為我國第一批開展這項工作的單位。1979— 1990年陸續發表了B型實時超聲顯像論文50余篇,其中腎上腺醛固酮瘤的定位診斷達到國際水平,刊登在《中華醫學雜志》(1983年)。與此同時,與中國科學院硅酸鹽研究所和上海醫用儀表廠等單位合作,研究成功了64陣元的鈮鎂酸鉛線陣超聲探頭,獲得衛生部1982年重大科技乙級成果獎,為國產線陣超聲探頭的研制創造良好開端。1983年起受衛生部委托連續舉辦5屆全國超聲圖像診斷進修班和13期全國腹部超聲圖像診斷學習班,合計學員700余人。1986年體制改革,超聲醫學研究室與超聲診斷室領導和人員編制分開,超聲醫學研究室由周永昌任主任,聞惲任副主任(兼),超聲診斷室由聞惲任主任,陸續增添人員。1991年超聲醫學研究室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技師1人,主治醫師1人,住院醫師2人和技師1人,其中1名主治醫師和1名住院醫師已取得碩士學位,1994年胡兵兼任超聲醫學研究室副主任。超聲診斷室有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4人,住院醫師及技師4人,其他6人。自1978年至1998年,科室在學科帶頭人周永昌的領導下蓬勃發展, 無論在臨床還是在科研上,都居全國領先水平。1995由胡兵領銜的“尿道實時超聲顯像研究”采用超聲多徑路聯合探測,攻克了男性(經直腸、會陰、陰莖背腹側)前后尿道顯像一大難關,同時也解決了女性(經會陰、直腸、陰道)尿道排尿顯像,為我國超聲在尿道上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獲1995年度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6年11月4日在市衛生局的支持下成立上海市超聲醫學培訓中心。1996年周永昌主編的《超聲醫學》獲國家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二) 傳承與發展
1999年初,胡兵正式接任聞惲任超聲診斷室主任,同時超聲診斷室改稱為超聲醫學科,一直任職至今。胡兵在醫院支持下以自己的導師周永昌、聞惲為榜樣,始終不忘醫生這個職業的初心,著眼行業戰略發展方向,積極開拓進取,規?;l展超聲醫學亞學科,榮獲許多榮譽,持續創造佳績。 胡兵先后擔任中央保健會診專家,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副會長,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超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淺表小器官與血管組組長,上海醫學會超聲分會主任委員(2007—2014年);《中華超聲影像學》《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聲學技術》雜志副主編,《介入放射學雜志》常務副主編,上海醫師學會影像學分會副會長,上海市聲學會醫學超聲診斷委員會主任委員等。主編了國家衛計委指定教材《超聲醫學??颇芰ㄔO專用初級教材·腹部分冊》等系列國家及上海市的影像學培訓教材。他曾從事普外科、泌尿外科工作,擅長泌尿系腫瘤、前列腺、甲狀腺疑難疾病的超聲診斷,特別是近年來,開展超聲引導下腎腫瘤和前列腺結節消融術,積累了豐
富經驗,并致力于低頻超聲,高強度聚焦超聲與微泡基礎研究。加強學科建設,以腹部泌尿亞學科為龍頭,發展婦產超聲亞學科、心超亞學科,積極拓展介入超聲亞學科、運動超聲醫亞學科、急診超聲亞學科、代謝超聲亞學科以及超聲醫學研究室工作,并從學科發展高度,始終不忘事業的傳承與發展,積極協助醫院決策者在全國范圍內物色引進國家杰出青年培養成為第三代領軍人物。
(三) 幾次重要會議確立六院超聲歷史功績
慶祝中國超聲診斷創建40周年學術大會并立發源地紀念碑
讓我們再次回到1998年,正是在這一年,在醫院的支持下,周永昌、聞惲等籌備在六院舉辦了 “慶祝中國超聲診斷創建40周年學術大會”,來自20多個省市800多位從事超聲診斷和研究的人員出席了大會,國家衛生部原部長錢信忠為坐落在醫院的“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紀念碑”題詞并揭幕,直至至今,來自全國的超聲界同仁來滬,都會前往這塊紀念碑前合影留念。同時,周永昌等32位為創建中國超聲診斷學做出杰出貢獻者榮獲“先驅獎”獎牌。
慶祝中國超聲診斷創建50周年學術大會并再次立紀念書碑
2008年11月22—23日,胡兵、周永昌等籌備“中國超聲診斷創建50周年慶典”暨“首屆長三角超聲醫學論壇”及“2008上海超聲醫學大會”在醫院召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云耕、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蒞臨大會,為中國上海超聲診斷創建50周年紀念碑揭碑。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發來賀信, 院長何夢喬主持了揭牌儀式。會議表彰了為中國超聲診斷創建做出巨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電子壁報(E Poster)會議形式、長三角超聲醫學論壇會旗交接儀式首次亮相大會。大會設立的五大功能性論壇(如中青年論壇,青年英文論壇等)成為大會論壇范例。會議設立上海超聲診斷史料編委會,編輯了上海超聲診斷創建50周年歷史回顧,明確了上海早期超聲發展的重要事件、節點和脈絡及集體性貢獻,客觀厘清了原來有爭議的事項,得到了大多數專家的認可。
慶祝中國超聲診斷創建60周年學術大會并首次設立周永昌超聲醫學講壇及“周永昌超聲醫學教育獎”
2018年9月27—30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和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胡兵、鄭元義等籌備主辦,聯合13家全國性超聲主流及相關學會(協會)在滬成功舉辦“中國超聲診斷60周年學術大會暨周永昌超聲醫學講壇”。各大超聲學會主委或會長悉數蒞臨。國家衛生計生委能力建設及培訓中心主任楊愛平,上海衛計委黨委書記黃紅,上海申康發展中心黨委副書記方秉華,醫院黨委書記陳方、院長殷善開等參加此次大會。會議設立并頒發了“周永昌超聲醫學教育獎”以表彰為超聲事業做出貢獻的老一輩專家。
(四) 其他重要紀事
1991年,胡兵入選首屆上海市科技啟明星人才培養計劃;其后榮獲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 同年經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成為首批享受特殊津貼的百位科技人員;1995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6年,當選為“十佳優秀青年科技啟明星”、入選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7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首屆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獲上海市科教文衛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3年,獲醫院臨床醫療成果獎二等獎;2004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2005年,當選為上海市聲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2006年,再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2年,獲上?!笆选贬t技工作者稱號;2017年,獲“全國先進超聲培訓基地主任”稱號,同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成功申報了國家科技部數字診療超聲綜合評價重點專項,成為首席專家。2019年接任放射科李明華教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影像研究所第二任副所長。
2001年,陳亞青獲臨床醫療成果獎二等獎;2003年,朱家安入選2003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2011年,朱家安獲2010年度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資助;2014年,王燕獲上海市住院醫師優秀帶教老師稱號;2019年,王燕獲中國醫師協會頒發的全國優秀帶教老師。
2016年,引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鄭元義教授,任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超聲醫學科常務副主任、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后任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理事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科教副院長。鄭元義具有極強的科研能力,在分子影像學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曾發表多篇SCI高分文章;2017年鄭元義作為項目負責人、首席科學家成功申報了國家科技部數字診療重點專項研發計劃,后又獲兩項重量級國家級項目。2018年,王燕獲院級最受住培醫生歡迎臨床帶教老師稱號。 除此以外,科室內的各位主任及醫師都在這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績。
在學科建設上,2001年,超聲醫學科入選院級后備重點學科建設;2004年,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培養點,與放射科、核醫學科一起被評為上海市介入影像重點學科,同年10月邀請美國費城托馬斯大學放射學教授、超聲物理學、超聲研究室主任福斯伯格(Forsberg)和放射學副教授、醫院客座教授劉吉斌先生來院作超聲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2008年,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重點學科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影像研究所,同年市科委批復同意成立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研究所屬科技事業類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主要業務為超聲基礎研究、超聲新技術開發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超聲新技術的推廣、專業人才培訓、專業咨詢和評估等。
2010年,成為上海住院醫師規范化(大影像)培訓基地負責單位,同年2月26日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在醫院正式成立,周永昌、王威琪任名譽所長,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胡兵任所長,院長何夢喬任首任理事長(后由方秉華書記任第二任理事長,鄭元義副院長接任第三任理事長),在全市和全國聘任咨詢專家。2014年,成為上海市超聲專科規培組長單位,并成功申請成為衛生部國家重點臨床???。2017年,入選上海市重中之重重點學科,并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全國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8年,上海超聲醫研究所被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評為4A級社會組織。2019年,成為上海市臨床重點???,2019年榮獲工人先鋒號。
五、現在的超聲醫學科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目前上海六院超聲醫學科已形成梯次搭配合理、高端人才突出的團隊。團隊現有高級職稱13人,全職研究生導師9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5人)。具醫師 資格的45名在職人員中,碩士學位以上占91.2%,博士學位占53%。團隊成員擔任國家級學會及 上海市級專志·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志 其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達13人次,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 程2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優秀新世紀 人才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中央保健局專家委員會會 診證書專家1人。
超聲科擁有60余臺高檔彩色超聲診斷儀,超聲探頭門類齊全(腔內端射、腔內雙平面、實時容 積探頭、超高頻線陣探頭等),科內擁有ABVS、FIBROSCAN等設備以及剪切波成像、高幀頻超聲 造影等相關技術,可以支持開展超聲全領域檢查以及前沿科研。擁有3臺臨床高強度聚焦超聲、射頻微波激光等熱消融治療儀,可以開展多種腫瘤介入治療。實驗室擁有中型凍干機、大型磁聲調控 設備、大型磁熱設備、系列低強度聚焦超聲、超聲功率檢測設備、microPET(華中科技大學謝慶國教 授贈送)、近紅外腦功能成像儀等高端科研裝備。
上海六院超聲醫學科在現任主任胡兵團隊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逐步形成了亞 學科門類齊全、超聲診治技術領先,醫療、科研、教學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一甲子轉瞬即逝,這些如星河般璀璨的時光之砂悄悄記錄了這些不平凡的點點滴滴。六十年 風雨歷程,凝聚的不僅是中國超聲人的智慧和力量,同樣也見證著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 的發展。這其中離不開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離不開幾代六院超聲人的嘔心瀝血,離不開六院其 他學科的幫助與合作。胡兵主任一直說“我們的工作是更好地為臨床提供服務”,科室長久以來也 一直為實現該目標,以勤為業、實干篤行。
展望未來,我們躊躇滿志,帶著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領導的期望,帶著國內外同行的認同,帶著 老百姓的信任,我們將繼續秉承創新、引領、融合、傳承的精神擁抱更美好的明天。我們相信,六院 超聲人將繼續在黨和政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行穩致遠,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