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AWARD
ZHANG JIN XI
張縉熙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原超聲科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自1972年開始從事超聲診斷工作。1985年赴美國費城托馬斯杰斐遜大學醫院做訪問學者,1986年創建北京協和醫院超聲診斷科,至2017年仍堅持在超聲診斷一線工作。
1950年,醉心于演戲的張縉熙未能如愿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卻陰差陽錯的“誤入”醫學院;5年后,年輕的張縉熙從西安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順利畢業,與夫人一起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成為一名理療科醫生。70年代初,協和醫院自國外引進A型超聲診斷儀,通過一維波形判斷胸腹水量,這一先進設備迅速引起了張縉熙的巨大興趣,一名杰出的超聲醫師自此起步;1984年,在日本召開的世界超聲會議上,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國內與國外在超聲診斷方面的巨大差距;次年,在協和醫院的幫助下,張縉熙來到美國費城托馬斯杰斐遜大學醫院師從B.B Goldberg教授學習超聲;一年后,學成歸國的張縉熙教授于北京協和醫院創建了獨立的超聲診斷科,并擔任科主任。
80年代是B型超聲興起發展的時代,這一無創無射線的診斷技術迅速進入臨床診療常規,形成了心臟超聲、腹部超聲和婦產超聲三大領域。勤于學習的張縉熙教授敏銳的發現了國內對于眼睛、乳腺及甲狀腺等小器官超聲診斷研究方面的空缺,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開展小器官超聲診斷。依托于協和醫院內分泌科的強大優勢,他在國內最早開創了胰腺和甲狀腺的正常值檢查,工作開展如火如荼,相關研究結果迅速以論著等形式發表在各大期刊,先后發表有"900例胰腺正常值"、"如何檢查胰腺"、"胰腺癌的診斷價值"、"胰島素瘤超聲診斷"及"無功能性胰島細胞瘤超聲診斷"等文章,并有力地帶動了國內腹部及淺表器官超聲診斷的發展。截至目前,張縉熙教授先后發表相關論文100余篇,主編超聲學著作《淺表器官及組織超聲診斷學》、《淺表器官超聲診斷圖譜》2部,為年輕的超聲醫師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勤勉的工作換來了累累碩果,張縉熙教授在一步步的探索中逐漸成長為國內乃至國際超聲領域頂尖專家。自1984年起,先后赴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意大利,香港及臺灣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自1986年起,他便擔任中華醫學會超聲分會第一屆、第二屆副主任委員,1995年擔任第三屆主任委員,第四屆名譽主任委員。90年代起,先后兼任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主編及《中國超聲醫學雜志》常務編委等。1988年,張縉熙教授榮獲世界超聲醫學及生物學聯合會(WFUMB)授予的“先驅獎”,1995年獲得北京協和醫院“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98年中國醫學工程學會授予張縉熙教授“突觸貢獻獎”,2009年,中華醫學會超聲分會授予其“超聲突觸貢獻獎”。同期,張縉熙教授擔任中國協和醫大的教學工作,擔任研究生導師,先后培養研究生9名,每年招收進修生20-30名。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多年的張縉熙教授直至2017年仍舊活躍在超聲診斷一線。憶往昔,六十年辛勤耕耘,醫教研長袖共舞,創事業有聲有色,育桃李芬芳天下。正所謂:自古蕪湖多名士,儒雅豪爽張縉熙。